新闻报道

Media Reports

软件转移卓越中心是中新国际化知识转移的重要基地和知识城平台打造的优秀成果

承载着中新华人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使命
是一个新加坡及国内资源高度集聚的双向交流平台
在国内外均获得高度的认可

中新会客厅 | 知识城未来15年如何发展?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0.12.30

2020年12月,《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政策解读会(广东专场)成功举办,会上专家学者们纷纷为新发展格局下的知识城未来发展建言献策。让我们通过专家们的政策解读,共同深入了解下知识城未来发展的蓝图吧~~

主题发布

会议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伟玉主持,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冼银崧副书记,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张嘉红副局长,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郑勇出席会议。

冼银崧介绍,十年披荆斩棘,十载雨雪风霜,知识城的发展在不断加速,已经从十年前的一片阡陌桑田崛起为一座产业集聚、要素齐备、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正成为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北极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冼银崧表示,知识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省市支持,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知识城正式上升为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并要求知识城“要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功夫”。

专家解读

在解读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常修泽、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原参事梁桂全、华南理工大学前党委副书记张振刚、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等六位专家现场发言,对《规划》进行深入解读,剖析知识城在新格局中的使命担当,为知识城出良策、献良谋。

知识城作为世界级的经济平台要强调世界性
郑永年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知识城发展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是中国内部的欧盟版,大家都在抓技术、抓产业,如果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投资贸易的规则统一起来,这个内循环就是一个高层次的循环,是制度上的内循环;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连接点,外循环,如何跟东盟市场结合起来,如何和RECP市场结合起来,未来如何跟TPP结合起来,这也是要重点考虑的。

知识城一定要扮演中国外循环的角色,知识城不仅仅是广州发展的战术,也是广东发展的战术,中新两国的合作也是我国综合发展的试点,重要性非常大,尤其像知识城这种世界级的经济平台,一定要强调世界性,世界性并不是来自一家企业,外国企业就是有世界性了,不是这样的,人才知识极其重要,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竞争。

系统性体制创新,激发知识城发展活力
常修泽  教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常修泽以“系统性体制创新,激发知识城发展活力”为主题发表演讲,建议要更重视人本要素市场化改革,人本要素比土地、资本要素更为重要,要重视人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议知识城围绕知识产权、人才产权赋能,非常有经济价值,也有创新意义。国务院批复的《规划》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开放要有新追求,基础面做好产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信息流,并往制度型开放提升,对标国际一流规则和标准,构建适合“海鱼生长”的环境,即中外文明的包容和交融。新加坡是当今世界上中西文明交融、交汇最成功的地方,知识城可以借鉴形成一个知识创新氛围。

以城导向,产城融合
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
梁桂全  教授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原参事

梁桂全教授发表了以“以城导向,产城融合,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供给侧改革创新一定要跟需求改革创新联动,这个联动的地方就在城市,城市是联动供给与需求的一个集结点。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硬体建设、软体构建和灵魂铸造的一体化,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要形成这个城市的强大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智慧化、生态化、人文化,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知识城要以人为本,以系统集成方案引导实验创新,用智慧再造科技-人文-自然融合的后现代文明城市。

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
推动知识城高质量发展
张振刚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前党委副书记

知识城要明确三个定位,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明确知识城功能定位,水平定位、关系定位三个定位。他表示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代表了国际引领、高端集聚、环境优越。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增强高科技供给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平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打造世界级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创新能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园、新能源新材料及集成电路价值创新园、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智能制造创新园,以四园建设促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

为新征程中广东走在全国前列
展现知识城的使命担当
毛艳华  教授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知识城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极。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平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打造面向港澳的示范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价值创新园区。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新枢纽。搭建粤港澳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平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港澳在教育、医疗、生物医药等各领域合作。

知识城要以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为目标,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协同发展水平,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打造成为中新两国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新典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载体。《规划》明确提出,围绕发展需求,加大对知识城的政策支持力度。知识城能够为创新驱动发展探索新道路、积累新经验。

知识城要担当金融支持创新、
畅通科技创新链引领者
刘金山  教授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十年披荆斩棘

十载雨雪风霜

知识城的发展不断加速

知识城的未来不可限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见证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

版权人拥有对本网站的内容进行随时更改之权利,事前将不会另行通知。版权人不保证或声明本网站展示的资料是否正确、全面或是最新数据。本网站内的所有图片(包括但不限于插图、透视图、设计图等)、模型、文字描述等,仅作为参考信息,非本网站的任何承诺或要约。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CEST)”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发布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软件转移卓越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新智慧园中新智慧一街5号(A2栋)11-13层

电话:86 20 3211 2888

传真:86 20 3211 2999

邮件: cest@ssgkc.com